第138章(1 / 2)

尘缘 烟雨江南 3947 字 19天前

将军深吸一口气,如同长鲸吸水,绵延不绝,浓郁的杀气更不住自体内涌出!

杀气攀至巅峰一刻,将军双目精光大盛,斩马刀嗡的一声长吟,便要当头斩下!

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一声呼唤响起:“史大将军!”

这声呼唤实在来得太过突然,声若洪钟,骤然叫破了将军名姓,又恰好他气势刚刚升至巅峰之际,惊吓非小!史将军只觉胸口一滞,一口鲜血便涌上了喉头。他身体晃了一晃,这才稳住,惊怒交集之下,转头向楼梯口望去。

这将军姓史也好,姓赵也好,于纪若尘全无干系,反正他几乎对本朝故事一无所知。因此那叫声传来,他只当犬吠,毫不动意。

叫声未歇,楼梯上便蹿出一个高大矫捷的中年文士,但看他红光满面、中气十足,就知最近生活优渥、油水十足。

这文士生得相貌堂堂,只那么一站,便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势油然而生,正是相府西席济天下。

济天下浑然不觉周围遍布的杀气,向那将军一抱拳,长笑道:“原来是三镇节度史安禄山安大人麾下第一猛将,史思明史大将军!只是不知道这大过年的,史将军怎的不与家人欢聚,反到洛阳来了?”

史思明满面黑气,判断不出这突然冒出来的家伙是何方神圣,压着性子问道:“先生何人?”

济天下抚须笑道:“在下只是相爷身边一介布衣,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不过今日这事与相爷有些干系,在下便自作主张赶来此处,想劝史将军早日归返塞北。洛阳苦寒,冻伤了士卒不好,冻了史将军就更是不好了。”

听他这么一说,史思明面色凝重,心下惊疑不定。相爷身边一介布衣?笑话,这等贴身幕僚是能时时和杨国忠说得上话的,可比一系的等闲小官要重要得多。这等人物,怎么会突然跑来?话说楼内冲突从始至终也没多少时间,他若是一路从相府快马赶过来,也就刚刚赶得及而已。莫非这件事真与杨国忠有关?而且这文士说话高深莫测,即指了自己,又隐隐点出城外兵卒,若说他没有厉害手段跟在后面,史思明自己也不会信。

史思明统兵多年,是个狠辣果决、当机立断的人物,目光在纪若尘、济天下和杨元仪身上一个来回,沉喝一声:“我们走!”然后飞起一脚,踢倒半片墙壁,直接跃出,正好落在一匹战马背上,扬鞭但听楼外蹄声如雷,一路远去。

十余名亲卫分成三队,一队断后,一队收尸,一队跟随史思明,层次分明,井井有条。

北军如旋风般离去,杨元仪也不能在这事非之地多呆,一众当事之人离去后,自有随后赶来的相府卫士封楼打扫,将相关痕迹清理干净,并且狠狠威胁掌柜的一番,命他不得透露只言片语。相爷二小姐被个莽汉挟入房中,不管长短,也不论是否有过什么,只要传出了消息去,就是天大的丑事一件。这等大事,若是杨国忠知道了,就是灭了在场众人的口,也大有可能。

杨元仪受了惊吓,自有相府卫士护送回府。得月楼上的诗酒大会也草草落幕,一众人等张皇离去,作鸟兽散。济天下倒是不急不忙,还备了辆马车,拉纪若尘上了车,慢慢悠悠地向相府行去。

纪若尘话极少,几乎整日都不说一句,这点济天下早已知道。好在他口才便给,当下自顾自地说起史思明的来历事迹,又由史思明讲到安禄山,再顺势讲到本朝国运历史,又由大及小,重新归到史思明身上,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因此这一段路,走得也不算气闷。

眼见相府在望,济天下又说起史思明素以残忍狠辣著称,时常将塞外边族数百口的小部落整族屠了,因此凶名在外,寻常军卒就是与他对望一眼也是不敢。他接着便问上仙此时法力未复,何以毫不畏惧史思明的杀气?

纪若尘似乎低沉地笑了一笑,可惜济天下耳力不足,没听清他究竟笑了没有,便听纪若尘道:

“我手上冤魂,何止多他十倍?”

济天下忽觉车厢中起了一阵寒风,刺骨的凉意透衣而入,刹那间手足冰凉。其实车厢密不透风,还燃着两个熟铜炭炉,暖意融融,哪里会冷?

济天下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却是说不出话来,身体也悄然挪了挪,距离纪若尘远了一些,车厢中就此安寂。

纪若尘安坐,今日之事如流水般在心中一一滑过,待想到那真火焚心的文士时,心中一动,问道:“为何有些人越没本事,就越张狂?”

济天下略一思索,便答道:“这等人或是仗势妄为,或是井底之蛙,其实比比皆是,不必在意。须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纪若尘听了,初次对济天下有了几分敬意。

卷三 碧落黄泉 章九 不肯栖 四

此间事了,便是该如何向杨国忠秉告。济天下深明孔子笔削春秋、述而不作之意,当下大笔一挥,将此事细节与牵涉人等砍得七七八八,最后便成了史思明部下骄横,冲撞了二小姐杨元仪这等可大可小之事。在一应相关人等的全力掩饰下,就如此报了上去。毕竟报喜不报忧乃是为官之道,无喜可报时,就得将忧报得小些,再小些。

出乎众人意料,闻知此事后,杨国忠久久不语,半晌将茶杯一摔,转入后堂去了。堂上大小官员面面相觑,不知哪里出了纰漏,只有济天下面有得色。

回入后堂后,杨国忠挥退下人,忽然大袖一拂,将花架上数个瓷瓶扫落在地,怒喝道:“那头蛮猪!你手下一个莽夫也敢如此欺我!?”

盛怒之余,杨国忠亲自提笔,挥就数份奏章,历数安禄山三大罪状。其一,声色犬马,穷奢极侈;其二,予取予求,民怨鼎沸;其三,骄横跋扈,有不臣之心。奏章还将朝中素来与安禄山交好的几个官员也一并扫了进去,给了个结党营私,谄媚小人的名头。奏章写好,他便令亲信快马出发,将奏章送去长安。只待正月十五一过,便要上奏明皇,且要安排几个得力的亲信大臣一并上书弹劾,前后呼应,方显声势。

出了此事,杨国忠已无心年节,离着元宵还有数日,即行启程返京,要在明皇面前好好参那安禄山一本。

冰冻三尺,自非一日之寒。近年来杨国忠权倾朝野,靠的是杨妃的裙带和明皇的宠信,要说身具经天纬地之才,就是他自已也不会信的。安禄山独镇三镇,旗下悍卒十万,搭上了杨妃后,得明皇恩宠几乎要盖过了杨国忠去。这一年来,杨国忠已如梗在喉,渐有些食不知味,睡不安枕。而那安禄山自恃得宠,也就逐渐不将杨国忠放在眼内。杨国忠岂是宽容之人,就此记恨在心,寻着机会在明皇跟前进了几次馋言,明皇只笑言道胡儿岂是这等人,就轻轻揭了过去。如此宠信,越发令杨国忠恨得深了。

至于二小姐元仪招揽回一名修道炼气之士这等小事,杨国忠听过便算,早抛在脑后。哪家不养几个清客,反正一切自有下人安排,相国大人日理万机,怎顾得上这些琐碎?

杨国忠返京后,相国府中又变成了元仪最大,整日价的向济天下的小院跑,看纪若尘端坐神游,一看便是一个时辰,也不觉得无聊。

元仪似乎粘上了纪若尘,可济天下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纪若尘,偶尔不得不见,也是讪讪一笑,想方设法匆匆逃离。

纪若尘则终日静坐神游,宛若万载石雕,不论进房的是元仪、济天下抑或是环儿,都不能令他稍抬眼皮。

只是偶有一日,纪若尘忽然问起交待的事筹划得如何了,济天下登时一惊,小心翼翼地答道一切尚在掌握,只是欠些火候,仍需细细谋划,不知上仙可以等得多久。纪若尘出神片刻,道还需等两个人来,但不管他们来是不来,都只等三月。

时如逝水。

元宵一过,宛仪见元仪遇险一事似已被大多数人忘却,心思又活动起来。她早听说当日救下元仪的修士住在济天下院中,于是便又找上了洛阳王世子,强讨了一个据说道行高强的青年修士,又聚了数名好事的世家纨绔,拥入偏院,想要好好折辱那不识抬举、强自出头的修士。

众人拥着宛仪气势汹汹地穿堂过室,如入无人之地般冲进了纪若尘静坐的偏室,将不大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元仪本是伏在椅背上静静地看着纪若尘,此时见姐姐率众闯入,当然一脸怒色,却出奇地没有发作。

宛仪一脸傲色,故意不看元仪,向纪若尘一指,喝道:“你是何许人?报上名来!”

她本不期望会得到回答,早准备数个三下便挥手喊打,治对方个“不敬之罪”,将来在父亲面前也可占个“理”字。

纪若尘双眼不抬,低声道:“纪若尘。”

这一下,元仪不敢置信地睁大了眼睛,宛仪则是大为得意,心道这家伙看上去颇有些气势,没想到实是个银样蜡枪头,自己还没怎么着,随便一吓就吓倒了他。只是……宛仪得意之余,又向纪若尘望了望,忽觉这家伙实是生得不错,比自己身边簇拥的那群世家子弟强了不少,看来元仪眼光倒也不差。

这些念头在心中一掠而过,宛仪哼了一声,向一个锦衣束发的青年一指,道:“这位是青云观高弟刘学途,道行高深,非是江湖上那些骗子可比!此次刘公子不辞辛苦,特来教你两手道法,免得你学艺不精,将来没处混饭……”

宛仪说得正高兴,纪若尘忽然打断了她的话,道:“你知道我为何会告诉你名字吗?”

宛仪一怔,道:“为何?”

纪若尘微微一笑,道:“免得你以后做恶梦时,还不知道梦到的是谁。”

宛仪登时愣住,那边早恼了青云观得意高弟。刘学途踏前一步,用身体将宛仪护住,喝道:“何方狂徒,敢在宛仪小姐面前无礼?还不快快跪下陪罪!不然的话,我刘学途……”

可惜他这气宇轩昂的一番话还未说完,纪若尘忽然双眼微开,望定了刘学途,低喝一声:“滚!”

刘学途只觉纪若尘双眸实是深不见底,不及惊讶,便有一道寒气自顶心而入,透体而过。刹那间,那浓而不化的杀意令他心胆俱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