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弓箭行人各在腰(10)(2 / 2)

金鳞开 美味罗宋汤 1744 字 8天前

崇祯帝已经吃完了早膳,摊开《京师日报》,第一眼就看到了登在头版的社论。标题便是《驳腐儒之武卑于文》。他看完了全文,见两个儿子也停下了筷子,便将报纸交给了身边的王承恩,命他读这一段。

朱慈烺听了微微侧首,道:“这话说得有见识。”

崇祯道:“这事倒让朕有些看不透了。你就不担心武将介入朝政,日后有臣强主弱之祸?”

“父皇,”朱慈烺答道,“诚如此人所言,日后我大明绝大部分的百姓都有服兵役的经历。而且从年龄、经济条件而言,会有很多人在读完乡学之后进入军队,积攒读大学的学费。如此一来读书人本就是武人,武人要进入朝堂也是以读书人的身份,不会再有前朝那班泾渭分明了。”

读书人对武人最大的诬蔑就是武人不读书,不明理,逼得一代军神戚继光都要扮演“诗家”的角色。

“儿臣一直以为,故宋尊文抑武是极蠢的。”朱慈烺笑道:“要是担心武将不明理,那么就像教育读书人一般教育武将不就行了?”

崇祯微微颌首。儿子实行的义务教育和义务兵役,直接打破了传统的文武分界。假以时日,天下没有不学之徒,也没有不服兵役之人,就只有在官职上有所区别,而本质上却都是能文能武,亦文亦武,可文可武,谁还能歧视谁?

“人皆有专长,使千里之驹行猎狗之事,终究不堪。”崇祯心中仍旧存疑。

“父皇,天下有多少千里之驹?”朱慈烺反问,又道:“我朝立国三百年来也就出过一个王阳明,而读书人却有多少?义务兵役制度或许会让一个天纵之才战死沙场,但其损失与国家获得的收益相比,却好比灰尘之于泰山。”

“而且天下兴衰若是寄希望于一人,绝非明智。”朱慈烺道。

崇祯知道在这点上儿子与自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他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但儿子却相信定名止分。如果没有国变在前,他大可以耐心地教育皇太子,让他“成熟”起来。然而国变以来,父子关系变得诡异非常,两人之中反倒是皇太子经常扮演者“教育者”的角色。

从现在的结果而言,皇太子的确有这个资格来教育他。

他执政十七年中,没有一年的岁入达到崇祯二十一年的高度。而国库开销除了军费就是军费,根本没有办法为百姓谋福利。现在皇太子秉政,却将该做的都做了,而且做到了空前的高度。

就算是号称华夏文明之极的两宋,他们能保证治下文教如此普及么?

“朕想出去走走。”崇祯在沉默之后突然道。

朱慈烺并不意外,他早就听母后说过皇帝是个喜欢“微服私访”的人,很关切百姓的生活。

“儿臣请与父皇一起去吧。”朱慈烺道。

崇祯抬了抬手,道:“不,你要留守京师监国,朕带定王去。”

定王暗暗叫苦:我一句话都没说,怎么也把我拖上了?外面有什么好看的?万一再碰上个劫道的,岂不是冤枉?慢着,皇兄不会乘机登极吧?唔……应该不会,他要是想篡位也不用等到现在。

崇祯当年登极的时候也不是太太平平,在宫中第一夜的时候,抱着宝剑不敢入睡,甚至连宫中饮食、清水都不敢取用,只吃周后亲手烙的饼。这样一个小心谨慎的人,焉能想不到定王所想。

只是崇祯现在对皇位已经彻底失去了兴趣,甚至因为自己十七年来苦心孤诣没有回报而感到悲凉。如果皇太子真的愿意接手这个位置,他随时可以禀告太庙,禅位皇太子。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皇太子也不愿意登极。

朱慈烺很清楚自己的权限已经与皇帝一样了。既然如此何必一定要坐上皇位呢?当了皇帝之后,除了继续当前的工作,还要花大量时间在各种国家典礼上。这可是皇帝的重要职能,推脱不得,哪里像皇太子还可以找借口缺席。

而且无论是否皇帝本人愿意禅位,民众都会有不好的猜测。

“不过父皇,白龙鱼服……”朱慈烺还是劝了一句。

崇祯忍不住笑道:“什么白龙鱼服!朕这把年纪还会做那等少年轻狂之事么?朕是在宫里待的闷了,出去散散心,正好内帑里也有点银子了,可以与你母后去江南看看。”崇祯转而叹了口气:“你母后常常怀念姑苏美景,朕当年不知肩上日月的分量,还轻诺于她。”

“江南的确别有风情。”朱慈烺笑道:“此事就交予儿臣安排吧。”

崇祯点了点头,嘴唇蠕动了一下,道:“以后内帑也交给你管吧。”

“儿臣不敢!请父皇收回成命!”朱慈烺连忙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