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车夫报童(1 / 2)

新华书局的新华报从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按日发行,每天的计划就多达7万份,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一半。而且在成本上尽管这样摊薄、那样摊薄,要想有所收入利润还是不得不把价格定在接近二十文左右。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三十年代报纸价格的五倍甚至更高,民初不少报纸虽然有二十文,但此时一文前的购买力显然要比清末民初时期高了很多。这样的发售量如果不在队伍体系内外强行摊派,必然对销售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报刊大规模销售的筹划准备早在一年前就在做了,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成功除了在编创方面外同在销售网络上的用心分不开。而这时代的南京根本没有清末民初时那样完善的祖传报贩体系,甚至连“记者”这个行当也没有。不过好在新华报是新朝官方类似“中央日报”级别的正式宣传报刊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没有记者这类群体通过张海直属的情报体系,军队内部的军情体系每天也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其效费比恐怕还要超过某些记者群。而在销售渠道方面,在新军主力部队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李峰就在这方面用了不少心,制作不少相对完备的南京城地图并对各地区的职业分布和文化分布进行了大量抽查统计。并在报刊大规模发行前一个月就在京城内外城百余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设立了百余个具有订报功能的报亭,与此同时,还雇佣及选训了五百多名报童。同时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还完善了人力交通,制作了千余辆人力车。

了解到这些情况也不由的让张海稍有忧虑:在民国时,早年报童每月最高收入也不过两三大洋那时的三千文钱而已。而车夫的理论收入同工人差不多,如果没有每月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租费至少也要有两成的折旧费维修费,实际上还不如民国时期的城镇工人。考虑到传统社会的就业率极低,一个人口要养活的人众多,这些后世的城镇底层行当在现下高福利保障的京师真有什么生存的余地么?或者会不会价格过高?

“这些人的日收入情况怎么样?”张海认真的像李峰问道。

“我们的工匠为了减少通勤时间家属区往往临近皇城,不过南京内外城的面积不小,市里的不少集市及游乐区文化区距离居民区有不少的道路,因此人力车还是有一些空间的。但是要保证这些人的全职,则价格上就只能降低到一里一文,十里大概十文钱,这是人们心理上能够接受的一个底线?”

张海大致心算到:一里一文,那是相当于后世两里大几毛钱,比出租汽车要便宜的多,接近公交车的价格了。这人力车也能赚到够养家的钱?

“速度上怎么样?劳动强度呢?”

李峰对于这种问题没必要隐瞒,回道:“按我们的调查,早中晚三个高峰加上中间的一些零星过客,平均每人每日劳动大概拉车八十里左右排除个别风雨日和休息日,大概是月收入两千四百多文钱,我们只出维修费,实际大概月收入两千文;比我们队伍内的工匠收入要低不少,但也高于以前不少旧工匠了。

张海却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有些忧虑的问道:“那也低于我们向京城内的不少京师户籍的丁口提供的收入了。不会是从队伍里找的人吧?”